絲綢古道車馬行,綿錦駝隊鈴聲清。從構想走入現實,從一地之隅走向合作共贏,“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不僅為地緣政治注入新的活力,更給沿線其他國家帶來更充盈的發展機會。這是一條繁榮開放之路,一條文明創新之路,同時也必將是一條綠色可持續之路。
正如在日前舉行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國家主席習近平所提出的——“我們將設立生態環保大數據服務平臺,倡議建立‘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并為相關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提供援助”,顯然,生態環保理念會成為“一帶一路”建設中必不可少的時代主題,在沿線相關國家間傳承、落實,讓各國民眾既能夠體會發展的好處又能享有綠水青山。而從上述習近平主席提出的種種實踐思路便可以想見,綠色“一帶一路”建設已經不僅僅是響亮的口號,而是具有可行性的能幫助實現全球綠色化發展的中國方案。
實際上,一方面,綠色“一帶一路”建設呼應了國際社會的關切,與沿線國家的需求高度契合。2016年,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呼吁各國積極參與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為“一帶一路”倡議及項目實施提供安全保障環境。聯合國希望“一帶一路”建設與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結合起來。中國環保部也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簽訂了建設綠色“一帶一路”諒解備忘錄。而隨著沿線國家陸續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環境考量也逐漸成為相關國家的關注重心。例如2016年12月,巴基斯坦氣候變化部召開“中巴經濟走廊環境主流化”研討會,與會代表提出需重視清潔煤電、項目環評等議題,有代表提出中巴經濟走廊應建成“生態走廊”。
另一方面,共建綠色“一帶一路”一直以來就是“一帶一路”頂層設計中的重要內容,也體現了中國政府的承諾。201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指出,廣泛開展國際合作,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以全球視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樹立負責任大國形象。同年發布的《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也明確提出要突出生態文明理念,加強生態環境、生物多樣性和應對氣候變化合作,共建綠色絲綢之路。就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召開前夕,環保部、外交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聯合發布《關于推進綠色“一帶一路”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全面推進“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和“民心相通”的綠色化進程。
那么,究竟如何共建綠色“一帶一路”?從更廣闊的視角看,生態環境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和能源合作與轉型,是跨國界的全球性問題,也同樣是綠色“一帶一路”建設成敗的關鍵,需要中國與國際社會付出共同的努力和行動。而“一帶一路”倡議可作為凝聚這些努力和行動的紐帶,帶動沿線國家共商共建共享綠色絲綢之路,為實現全球2030可持續發展目標和《巴黎協定》的長遠目標做出貢獻。因此,在“一帶一路”倡議下,要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應重點關切環境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和能源利用與轉型等三個維度:
——加強環境生態保護維度,一要探索生態環保類項目先行,在“一帶一路”沿線環境風險較大的區域,可通過資助技術機構和非政府組織等形式,在當地探索開展環境社會類小型項目,為“一帶一路”建設和重點項目推進奠定基礎;二要倡導重點行業主動遵循高水平的國際通行環境社會標準和管理程序,實現“綠色走出去”。例如公路和鐵路等交通基礎設施類項目要注重宣傳項目的環境社會效益,管控可能出現的風險點;能源項目可運用中國運行可靠且性價比高的環保技術等。
——應對氣候變化維度,一是應著重提高沿線國家適應氣候變化特別是應對極端災害的風險能力。例如,基礎設施建設要能夠適應氣候變化,同時要加強沿線各國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建設,包括人員培訓和相關制度模式的經驗交流等;二是“一帶一路”所涉城市建設,應廣泛借鑒我國低碳城市的發展經驗,將智慧城市與低碳城市相結合。例如,可以鼓勵我國低碳智慧城市與沿線各國建立姐妹城市,推動城市、社區和鄉村的低碳發展。
——能源利用與轉型維度,一要主動實施各項清潔能源項目,水電、火電和新能源等電力項目能為所在國提供能源,減少當地對煤炭、燃油、木材等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減緩對當地生態系統的破壞,降低污染物和溫室氣體排放;二要加強能源產能合作,與各國開展能源裝備和工程建設合作,共同提高能源全產業鏈發展水平,實現互惠互利,加強能源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打造能源利益共同體。
路漫漫其修遠兮,要實現“一帶一路”建設綠色發展,必須要全方位、全過程、多角度統籌,用綠色制度和標準來保障其建設,用體制與管理手段將綠色發展融入“一帶一路”實施的各個方面,遵循與加強綠色投資、綠色貿易規則,加強國際合作交流,充分發揮國際多雙邊合作機制的作用,建立全新的綠色治理新模式。我們要努力將“綠色”真正轉化為各國共同的福祉,而非少數國家的私利;要讓“綠色”成為“一帶一路”最亮眼的保護傘,而非推進沿線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的隱形桎梏;讓“綠色”深深嵌入這條跨越千年的絲綢之路,走出一個全新美好、前程似錦的未來。